手抓飯的起源雖然早已不可考,但據信早在公元前2世紀,絲綢之路的商旅就已經品嚐到這道美食並且帶進烏茲別克。當時的中亞居民通過與中國和印度的易貨貿易,學會了使用稻米和香料。印度廚師或許是最早用米飯烹飪素食手抓飯的人,而古波斯人則在這道素食中加入了牛肉和羊肉,豐富了手抓飯更多元化的美味。
在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,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費爾干納、撒馬爾罕和塔什干綠洲自古以來就是畜牧業的重鎮。這些地區的居民以羊毛禦寒,羊肉和富含脂肪的羊尾成為了當地的特色美食。高山上融化的冰川雪水為水稻種植提供了豐沛的水源,加上燦爛的陽光,創造了種植水稻的理想條件。因此,從中國經絲路傳入的稻米在這裡得以栽培,烏茲別克手抓飯也因此誕生。
烏茲別克人根據不同地區的稻種特性,烹煮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手抓飯。他們挑選並培育出最適合烹飪手抓飯的稻米品種。這種米粒在烹製過程中會加入羊肉、洋蔥、大蒜、胡蘿蔔和鸚嘴豆等傳統食材,並在大鐵鍋中烹製。由於米粒能充分吸收水分和油脂,分解出澱粉,使得烹製出的手抓飯顆粒分明,口感蓬鬆,營養豐富,風味絕佳。
手抓飯不僅是烏茲別克的招牌傳統美食,更是烏茲別克民族文化的象徵。與鄰國的遊牧民族不同,烏茲別克民族是定居在綠洲的農耕民族。他們的飲食習慣反映了對營養豐富食物的需求,這正是手抓飯所能提供的。烏茲別克的大家庭傳統,也使得手抓飯成為一道能夠養活所有人的美食。多元化的配料讓手抓飯成為全年適宜的食物,冬天可以選擇脂肪豐富的羊尾,夏天則可以使用清淡的玉米油或芝麻油。即使在齋戒月,手抓飯也是烏茲別克人的首選。
在過去,加肉的手抓飯是富有階層的專享,普通百姓難以負擔,只有在節慶假日才能品嘗。由於過去沒有冰箱,手抓飯必須盡速食用完畢,剩餘的就會分享給鄰居,這種珍惜和分享食物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。
在烏茲別克的穆斯林家庭中,每個已婚男性都有義務在星期四晚上留在家中與妻子共度時光。周四晚上吃手抓飯是一項古老傳統,當地人相信,營養豐富的羊肉飯能增強體力和活力及提高性慾。烏茲別克的長者常說,每個星期四的夜晚意喻著新生命的開始。
在烏茲別克斯坦,婚禮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。家庭會為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存錢,以備將來舉辦一場隆重的婚禮。婚禮的賓客越多,得到的祝福也越多,這象徵著婚姻生活將會幸福美滿。婚禮的賓客通常有數百甚至數千人。
根據傳統,在婚禮儀式開始前,會有一個只有男性參加的早抓飯儀式。這項儀式通常由具有20-30年烹飪手抓飯經驗的男性大廚師主持。在早抓飯的前一晚,大廚師會帶領廚師們通宵準備食材,在烹煮過程首先是洗淨大米、泡水、切肉和準備油料。手抓飯的配料不僅豐富多樣,還象徵著各種美好的願望:石榴籽代表多子多孫,孜然象徵健康,葡萄乾寓意甜蜜的生活,鸚嘴豆則希望家庭富足。有趣的是,烏茲別克人在婚禮上不需要向賓客解釋這些象徵的含義,因為這些都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早禱後,大廚師會將早抓飯端上桌,在所有男性賓客品嚐後,隨即由婚宴的主人宣布婚禮儀式正式開始,以歡樂的音樂、美妙的舞蹈和各式美食來款待所有參加婚禮賓客。
照片來源:Ed WU